李 平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骨伤科,44201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中药蒜泥灸配合推拿治疗增殖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增殖性脊柱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给予针刺、中药蒜泥灸配合推拿治疗;观察组42例,给予针刺、推拿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药蒜泥灸配合推拿治疗增殖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主题词] 增殖性脊椎炎;针刺疗法;中药蒜泥灸;推拿
增殖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软骨退变,脊柱周围软组织变性,骨质增生为主的骨关节炎。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不灵活甚至钝痛不适或有束缚感,日轻夜重,晨起时或久坐后,疼痛不适感更为明显,笔者自2002年10月以来采用针刺、中药蒜泥灸配合推拿治疗增殖性脊柱炎56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98例增殖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67岁,病程最长者7年,最短者2个月;对照组42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65岁,病程最长者6年,最短者2个月;根据腰椎X线摄片和临床症状、体征都符合增殖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治疗之前先取乳香10g、没药5g、郁金15g、川芎10g、白及10g碾末,与适量蒜泥拌匀备用。所有病例取疼痛部位夹脊穴,常规消毒后,选用1.5—2寸不锈钢毫针进行针刺,得气后接华佗牌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80—120HZ,刺激30min,每日1次;取针后瞩患者取俯卧位,沿腰椎两侧膀胱经行顺筋理筋手法反复理顺腰部肌肉8—10遍,随后改用拇指指腹反复弹拨腰椎棘上韧带8—10遍,而后用双手拇指叠加点穴按压疼痛部位夹脊穴约2min(以腰骶部出现酸胀重麻感为佳),然后交替使用掌揉法和鱼际滚法放松腰部肌肉,最后行腰椎侧扳法,左右各1次;推拿结束后,瞩患者俯卧位,取督脉之腰阳关、命门、至阳穴以及双侧膀胱经上的肝俞、肾俞、膈俞穴,将备用的药末蒜泥分别平敷于上述穴位之上,取直径10mm,高10mm的艾炷分别放置中药蒜泥之上点燃,当患者有强烈灼热感时随即更换艾炷,如法连灸三壮,一日一次。
2.2对照组
采用针刺及推拿疗法,取穴及推拿方法同上。
两组均以治疗1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治疗结果
3.l疗效标准
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腰部肌力增强。
好转: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活动和腰部肌力有所改善。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3.2疗效结果
表一 两组治疗结果 例(10%)
组 别 例 数 治 愈 好 转 无 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6 30(53.57) 21(37.50) 5(8.93) 91.07%
对照组 42 14(33.33) 16(38.10) 12(28.57) 71.4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4.典型病例
刘某,女,40岁,工人,就诊时间是2003年8月15日。自诉腰部疼痛三年余,晨起时腰部僵痛不适,活动约3分钟后疼痛消失,每遇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久坐或者长时间弯腰后疼痛较甚,改变体位后减轻,近两月无明显原因,上述症状加重,每晚疼痛发作,须下床活动数分钟后方可上床入睡,约两小时后疼痛又起,如此反复发作。检查:L1—L5棘间隙及其两侧肌肉广泛压痛、叩击痛。诊断:增殖性脊柱炎。取L1—L5夹脊穴以及腰阳关、命门、至阳,双侧肝俞、肾俞、膈俞穴,按上述方法治疗,每日一次。治疗一周后,疼痛明显减轻,两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继续巩固一疗程后,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未复发。
5.讨论
增殖性脊柱炎属中医学“痹症”范畴,《内经》曰:“肝主筋、藏血;肾主骨、藏精。”肾为寒水之脏,寒湿之邪于肾同气相感,深侵入肾,肾虚不能润养肝木,筋骨失养而成骨松筋挛之症,治宜肝肾同补,精血同养为原则。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针刺夹脊穴可调节督脉、足太阳经脉乃至全身之阳气,达到通调脏腑经络的目的,使瘀滞得通,正气得助。推拿手法可松解局部肌肉痉挛,整复椎间小关节微小之移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时清除受损部位的代谢产物,减少对局部神经的疼痛性刺激。督脉为人体阳气之海,总督一生之阳气,腰为足少阴肾府,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故艾灸时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取穴,灸腰阳关、命门、至阳诸穴共起宣导阳气,补肾中真阳之效;肾脉贯脊[1],取肾俞灸之可调益肾气、祛除寒湿;取肝俞可滋补肝阴以养筋肉;膈俞为血会,灸之以疏利膀胱经气,消络中之瘀滞。用艾炷灸以上诸穴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舒筋通络,宣阳散结之效,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机体组织的耐受性。方取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之中药末与具有辛散宣通作用的蒜泥共为隔灸之品,以热引热,借火助阳,使气机血脉通调,从而治愈本病。
参考文献
[1]邱茂良、张善忱等,针灸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6;20。
联系电话:13597876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