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庄子齐 江钢辉
摘要:目的:为了观察针刺郄穴为主配合中药介入穴注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对照组30例。治疗组:针刺L4-S1夹脊穴,外丘、委中、侠溪等特定穴,配合葛根素注射液介入病变腰椎间盘椎间孔附近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配合阿是穴常规穴注葛根素注射液。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价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分别为18.47±10.46,22.67±10.9;3.47±1.45,5.67±1.52,平均疗程治疗组23.93±3.08天;对照组28.23±3.48天经t检验,P<0.001。疗效经Ridit分析,P=0.012,治疗组与对照组IL-6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改善。2组经t检验,P<0.001。结论:治疗组临床疗效,疼痛减轻程度,改善直腿抬高试验等优于对照组。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IL-6及血液流变学,从而消除神经根炎症有关。
关键词:针刺疗法 中药 ,穴位注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证,是引起根性坐骨神经痛主要病因。目前本病中医临床治疗方法报导很多,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牵引治疗等。其各有优缺点,但都存在无辨证分期治疗,疗效标准不统一、无客观评价标准、疗效长等缺点。介入技术是近年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新方法,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新方法,从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利用现代介入技术,以针刺郄穴为主结合中药介入穴注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并选用30例患者予以常规针刺配合穴注治疗进行对照,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60例病人来源于我院针灸病区、门诊,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2],并做腰椎CT或MR确诊. 中医辨证均属血瘀证[2],病理分型为单侧或双侧椎间盘突出[1]。排除标准:①起病或病情发作超过2个月者,②年龄大于70岁者,③合并腰椎肿瘤、结核、骨折者,④严重中央型腰椎间盘脱出者,⑤其他原因引起坐骨神经痛者,⑥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⑦对葛根素注射液有过敏反应者。分组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以计算器数字随机分成两组,拟实验组样本30例,对照组样本30例。治疗前,2组病情经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及疼痛(VAS法)、直腿抬高试验积分比较,经t检验,P<0.001,说明2组病情、病程无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2)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
中药介入穴注:药物:葛根素注射液4ml
操作方法:
1)、常规局麻:2%普鲁卡因2ml(皮试过敏者以利多卡因2—3 ml局麻)。
2)、注射技术:改良穴注介入法:患者健侧卧,常规皮肤消毒,铺巾,进针点局麻(以病变椎间盘棘突旁开6-8cm为进针点)后,以七号腰穿针从进针点与躯干矢状面成50-60度角进针,缓慢进针至病变椎间孔附近,不要刺及神经根(触及神经根时有触电感,此时应变换针尖角度和深度),患者无不良反应如触电感、疼痛加重等,抽出针芯,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葛根素注射液4m1,注药后留针1分钟,缓慢出针。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2天,10天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可进行第2次,3次为一个疗程。
针刺治疗
穴位处方:委中、外丘、侠溪、L4-S1夹脊穴
操作:L4-S1夹脊穴深刺2-3寸, 侠溪第一次针刺点刺出血3-5滴,其后用1-2寸毫针针刺委中、外丘,得气后,行导气法1-2分钟后,加电针仪:G6805型治疗仪,以电针仪加电疏密波(频率10-20次/分)15分钟,后改用密波(频率80-100次/分)5分钟,此两种波型有消炎止痛作用,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仪强度1档-2档左右为宜,15分钟出针,出针后前3次委中刺络拔罐,留罐3-5分钟,以上操作隔天1次,15次,30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
治疗方法;穴位注射+常规针刺治疗
穴位注射:药物、剂量同治疗组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以7号注射针头从病变椎间盘旁阿是穴进针1-2cm,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葛根素注射液4m1。每1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常规针刺:取穴及操作参照《针灸治疗学》针刺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3]
处方:阿是穴、大肠俞、次髎、环跳、委中、阳陵泉、膈俞
操作:委中刺络拔罐,环跳深刺,其他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仪:G6805型治疗仪,加电疏密波(频率10-20次/分)15分钟,密波(频率80-100次/分)5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仪强度1档-2档左右为宜,15分钟出针,出针后委中刺络拔罐,留罐3-5分钟,隔天1次,15次,30天为1个疗程。
2.2观察指标:
2.2.1临床症状、体征:由专人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见附表评分。
2.2.2疼痛评分: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
2.2.3 IL-6、血液流变学,由我院实验中心检测,治疗前后各1次。
2.3统计学方法:疗效经Ridit分析,平均疗程及症状、体征量化积分用t检验,采用SPSS10统计软件计算。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法疗效评定标准》[4]及FairbankJC腰痛病情计分表[4],选择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最为密切的症状、下肢功能活动、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量化评分,各项评分相加即总分。(见附表)病情评价方法:项目合计60分,称为“可能全分”。评分得分为“实得总分”,最后则以患者的积分(即积分=实得总分÷可能全分×100%)来表示他们的病情及功能状况,百分率愈高功能愈差,病情愈重,即:0~10%表示正常或轻度功能减退,定为功能V级;10~40%表示轻、中度功能减退,定为功能Ⅳ级;40~60%表示重度功能减退,定为功能Ⅲ级;60~80%表示丧失活动能力,定为功能Ⅱ级;80~100%表示卧床不起,定为功能I级。
疗效评价方法:治疗后功能定级凡可达Ⅴ级者均定为治愈;进步2级以上为显效;功能进步1级为有效;没有进步为无效。
3.2治疗结果
3.2.1 2组疗效对比:
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根据疗效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疗效经Ridit分析、平均疗程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组别 例数(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平均疗程(X±s)
治疗组 30 13 10 6 1◇ 23.93±3.08
对照组 30 6 10 10 4 28.23±3.48
◇疗效经Ridit分析z=2.525 P=0.012 , P<0.05
△平均疗程经t检验,t=18.2 , P<0.001
表明治疗组疗效、疗程优于对照组,
3.2.2:治疗前后2组症状体征总积分、疼痛评分(VAS法)及直腿抬高试验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见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量化积分(VAS)直腿抬高试验积分、总积分对比
组别 例数 VAS积分(X±S) 直腿抬高试验积分(X±S) 总积分(X±S)
治疗组 30 治疗前 8.02±2.56 ﹡ 4.05±0.95◆ 45.78±3.56 ☆
治疗后 3.47±1.45▲ 2.12±1.2 ● 18.47±10.46★
对照组 30 治疗前 8.05±2.81 ﹡ 4.11±0.89◆ 45.77±3.81 ☆
治疗后 5.67±1.52 ▲ 2.85±1.25● 22.67±10.9★
﹡经t检验,t=0.25,P>0.05, 2组无差异,表明治疗前2组疼痛程度无差异,
▲经t检验, P<0.001,2组有明显差异,表明治疗后2组疼痛程度有差异,治疗组疼痛改善优于对照组。
◆经t检验,t=0.28,P>0.05, 2组无差异,表明治疗前2组直腿抬高试验无差异,
●经t检验,t=0.25,P>0.05, 2组有差异,表明治疗前2组直腿抬高试验改善程度有差异。
☆经t检验,t=0.395 , P=0.696 ★经t检验,t=0.68 , P<0.001
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病情均衡,治疗后症状改善有差异。
3.2.3:2组针刺对治疗前后外周血IL-6的影响比较: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IL-6比较
组 别 例数 白细胞介素-6( IL-6 ) (X±s) t值 P
治疗组 30 治疗前 70±12.8 ◆ 0.547 0.59
治疗后 37.28±10.81 ▽ 5.83 0.001
对照组 30 治疗前 66.92±12.2◆
治疗后 44.15±10.06▽
2组 60 治疗前 67.2±12.86
治疗后 42.01±11.21 ○ 3.18 0.034
◆经t检验,t=0.547 , P=0.39,表明治疗前2组IL-6无差异
▽经t检验,t=5.83 ,P<0.001,表明治疗后2组IL-6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经t检验,t=3.18 ,P=0.034,表明2组治疗前后后IL-6有差异,即针刺可降低患者IL-6炎症介质水平。
3.2.4:2组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影响:
表4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x±s) 治疗组(x±s) 对照组(x±s) 治疗组(x±s)
n=30 (n=30 ) n=30 n=30
红细胞比积(L/L ) 44.67±2.55 ◆ 45.47±2.33 43.4±1.83 41.7±0.91□
血沉方程K值 49.3±10.68 50.13±9.86 ▽ 42.27±8.56 38.2±5.56■
全血比粘度(mpa/s)
高切 5.86±0.45 5.82±0.51 4.01±0.45 3.86±0.55#
低切 9.56±0.98 10.11±1.1 10.46±1.12 9.85±1.26
红细胞聚集指数 3.23±0.96 3.12±1.02 2.89±1.21 2.61±1.06★
◆经t检验,t=1.31, P=0.201,表明治疗前2组红细胞比积无差异
▽经t检验,t=1.46,P=0.107,表明治疗前2组血沉方程K值无差异,
□经t检验,t=4.12,P<0.001,表明治疗后2组红细胞比积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经t检验,t=2.15,P=0.04,表明治疗后2组血沉方程K值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经t检验,t=2.65,P=0.03,表明治疗后2组全血比粘度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经t检验,t=2.35,P=0.035,表明治疗后2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